│民國七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組團尋根記
福建省泉州市,是台灣泉州籍移民的原鄉。重劃後的行政區域;泉州共轄六個縣市,﹁鴻儒蔡氏﹂的祖籍安溪縣,即屬泉州市轄區。因此,凡﹁鴻儒蔡氏﹂的派下,就是泉州人。乘車自泉州西上,兩個小時後,就可抵達安溪。我們包了一部豐田小巴士,於上午駛離泉州大飯店,向原 鄉安溪縣柯碑堡進發。百餘公里的石子路面,正在分段舖段翻修,車子行行停停,巔簸不堪,田野的風光,卻是清幽的令人賞心悅目。
安溪地處載雲山餘脈,一路山崗連綿,丘嶺雜疊,越往西行崗陵越多。農作物多屬玉米、甘藷、茶及甘蔗。石材也是安溪的特產,民居及一般建築都以它建成。
根據連雅堂先生所著〔台灣通史〕記載:〔台灣之人,中國之人也,而又閩粵之族也。〕中華民族發祥於黃河流域,據史書上說:中原氏族大舉南遷,先後可分四個時期│一、西晉末葉時的五胡之亂,二、唐末陳元光入閩南開拓,三、北宋時逃避金兵,四、南宋末年逃避元兵。南遷之後的中原氏族,大部份在閩南及粵北一帶,開疆闢土,定居下來,少數則渡海來台。所以對一般閩南人而言,福建只是第二故鄉而已。到明朝永曆年間 (一六六一),鄭成功反清復明,率領了三萬多名部隊,攻下台灣,驅走了佔據台灣三十八年的荷蘭人,掀起閩南人移民台灣的熱潮。徵諸以上記載,閩南人稱為﹁河洛人﹂是有歷史淵源的。
當我們抵達距柯碑堡尚有數里之遙的崙蒼鎮,時間已近中午了,只有一條長街的崙蒼小鎮,是我們沿途看到唯一有西式建築的地方,一般民居,仍是相當傳統的平房,式樣都很古樸,保存著漢唐之風。
我們造訪了座落於長街上的華僑招待所,負責人陳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安溪人,他說:〔安溪位於藍溪沿岸,藍溪上游坡陡水急,流經安溪地界始趨平緩,這也是安溪縣名的由來。〕
安溪縣在南安縣以西,南面是同安縣,藍溪下游出海口則為晉江縣。晉江古名﹁溫陵﹂,也是閩南著名的僑鄉。在清朝中葉,晉江人大批移民來台,也帶來他們的信仰,台北萬華、彰化鹿港的龍山寺,就是由晉江安海的龍山寺分香而來。
安溪縣地多丘陵,縣境大半為載雲山區,可耕面積極少,境內以蓬萊鄉清水岩最著名,清水岩是閩南名山,山上的清水寺主祀清水祖師。相傳清水祖師是宋朝仁宗時代的人,不僅安溪人信奉清水祖師,閩南各地對祂的信奉也極為普遍。
柯碑堡是個大村集,數百戶的居民聚落在青山綠水間,堡以西有處山坳,田梗縱橫,茂竹相間,那兒就是〔鴻儒蔡氏〕的祖厝原地│芹山寨。芹山寨背依白雲悠悠的載雲山,面對緩緩而流的藍溪,是一處景緻優美的地方。全村幾十戶人家,都以種植水稻及種茶維生。他們在崗陵上闢土開墾,形成一種特殊景觀│梯田,那種與山爭地披荊斬棘的精神,正是安溪人勤勞而進取的具體表現。
柯碑堡一帶的山坡上,到處蔓生著一種野果〔尤柑〕,形狀若似青棗,吃在口中生津止渴,味道香甜。傳說清末閩南一帶發生飢荒,飢民把野生的〔尤柑〕充當食物,挽救了不少生靈。
芹山寨成梯形建築,一戶又比一戶高,〔鴻儒蔡氏〕的祖厝,位於村子的最高點。再往上行,就是崗巒起伏的山區。當地鄉親說:〔山寨〕不全是蔡姓,也有其他姓氏,尤其〔文革 〕期間的〔下放〕和〔知青插隊〕使芹山寨在姓氏純度上起了變化,外地人在此落戶生根,因此村子裡有幾戶外地人家。
蔡氏祖厝已是一片廢園,安溪對台辦的地籍資料,仍列明為蔡家的祖產,雖然風雨數十年,然而那片土地仍在。祖厝的左鄰,有幾戶嶄新的民居,我們徵得主人的同意入內參觀,主人說: 〔房子都是自己蓋的,土地屬於國家,按月繳維土地租金。〕開放政策總算使人民有了私產,柯碑堡一帶的民房,多半是近二、三年新建的。令人擔憂的是:安溪地區,正在地震帶上,以巨石建造的房屋,若逢地震,安全堪虞,希望原鄉父老及早綢繆。
安溪到泉洲,既地多丘陵,致使農業不振,為了生活及開展生存空間,安溪人從明朝中葉就紛紛外遷,有的遠渡重洋出國,有的乘帆渡海來台。如今在台灣的安溪人、事業利祿都有所成, 〔鴻儒蔡氏〕一族之外,尚有林姓、高姓、黃姓的族系。這些來自安溪的移民,胼手胝足以安溪人打拼的精神,對開發台灣北部,提供了相當程度的貢獻。我們在柯碑堡、芹山寨一帶的山坳裡逡巡著,尋找大地的芳香,領受鄉音的親切。風氣保守的山野,由於我們的造訪引起一陣騷動,村民圍繞著我們,羞怯的兒童,自門縫窺視著,這些原本與我們系出一脈的原鄉子民,給我們的感受十分親切。在回程中,我們順道拜訪了安溪對台辦事處,進一步瞭解安溪的過去和現在,在漫長的歷史煙海裡,柯碑堡是一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,芹山寨只是一處僻靜的山野之鄉,可是他左擁藍溪,右抱載雲的山脈,對我們 〔鴻儒蔡氏〕的派下而言,他是我們祖源一脈相承的原鄉。